BLOG

神奈川冲浪里

构成

编辑

本作品高25.7厘米,宽37.9厘米,是由大浪、3只船以及背景富士山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大画幅横绘画作[4]。完成之后在画面左上角署名补完。该画在葛饰北斋近70岁时创作,鹰爪般的浪花与日本琳派大师尾形光琳的《波涛图》一脉相承,又受到西方现实主义艺术的启发,采用线性透视中低地平线的手法以营造强烈的空间感,在印刷时,描绘的海浪使用了当时欧洲流行的颜料“普鲁士蓝”,描绘船只的黄色和描绘天空的粉红色则为植物染料。

富士山

编辑

作为富岳三十六景主题的富士山被绘于画面中央靠下的背景中。对于日本来说,富士山是神圣的国家的象征[5],也是美的象征[6]。将本来雄伟的富士山画得很小,和前景的巨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[7]。地平线附近的暗色和仿佛被照亮的,被雪覆盖的山顶,表达了现在是清晨,而太阳是从观赏者这侧升起的。上空的积雨云让人感觉现在应该有暴风雨,然而画中却并没有下雨[8]。

编辑

画面中描绘了3只被巨浪翻弄的船。这些船是当时从房总半岛到江户城运送活鱼的押送船(日语:押送船)[8]。船上有8名抱紧船桨的划船手,在船头还能看到2名以上的乘客,画面中大约有30人[8]。人们僵直在船中,和运动的浪形成对比[7]。

编辑

画面截取了大海波涛汹涌,风大浪高的瞬间。构图中大浪的曲线描绘成弧形,令富士山成为这弧形的中心。浪尖飞散出的浪花四溅,仿佛降在富士山的雪[3]。最后面的船和浪高几乎相等,押送船一般长约12到15米,北斋将垂直高度伸长了30%左右,因此推测浪高应在10到12米[8]。

有人认为这个巨浪就是海啸[9]。这个解释最早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。再之前的130年中,都认为是通常常见的大浪。因为北斋生活的年代中,关东、关西均没有大的波浪发生过,因此有可能是听说过1792年九州云仙岳喷发情况后创作的。但是本作品中描绘的大浪并不是缩短波长的海啸[8]。

署名

署名

编辑

画面左上角的落款写着画的标题和署名。长方形的框里写着标题是“富岳三十六景/神奈川冲/浪里”。它左边写着的署名是“北斋改为一笔”,直接把“北斋”改号为“为一”(いいつ)。北斋在其生涯中改过30次号[3]。

富岳三十六景中,除了“北斋改为一笔”之外,他还用过“前北斋为一笔”以及“北斋为一笔”的署名[10]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