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手环到智能手表:bong如何重新定义腕部设备?
——在产品迭代中探索无感交互与智能家居场景
随着小米进入可穿戴设备市场并以高性价比冲击行业格局,曾作为可穿戴代表的智能手环市场竞争迅速降温。作为早期创业公司之一,bong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与战略调整,在这一领域持续探索与发展。
bong联合创始人兼CEO顾大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从第一代bong I到最新发布的bong XX,并非是三代产品,而是同一款产品的三个进化阶段。此次升级最大的变化在于屏幕由传统的Yes键变为LED点阵屏,这也让bong正式迈入智能手表行列。
技术取舍与用户体验并重
在谈到为何采用LED点阵屏幕时,顾大宇坦言目前触控屏幕仍存在较高功耗问题,而点阵屏则在保持低功耗的同时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传递。“极致产品需要平衡各项指标,这是一场取舍的博弈。”他表示。
针对误操作的问题,bong XX并未采用全触控方案,而是通过五个触控点实现基础交互。“我们在研发中尝试过多种方案,包括中心凹陷设计,但最终为了美观和用户体验选择放弃。”顾大宇解释道。
智能控制背后的生态野心
值得注意的是,bong XX还加入了一个看似“反常”的功能——小游戏“打飞机”。对此,顾大宇表示该功能意在测试腕部对家电的操控可能性,“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启发智能家居领域的合作开发者”。
无感操作自bong I起就被强调,它依赖于精准的动作自动识别。“我们识别的不只是步数,还有更多场景行为,虽然有时并不准确,但这正是改进算法、优化模型的关键。”他补充说。
从产品出发,构建未来体验场景
关于“活跃点”功能是否真正提升了用户运动积极性的问题,顾大宇认为该机制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,但受限于当前用户基数,商业闭环尚不具备全面落地的条件。
此外,bong还在新一代产品中引入“起身计时器”,相比传统久坐提醒,其正向激励更能提升用户接受度。“用户久坐往往有正当理由,如驾驶过程中提醒反而造成干扰。”他说。
在外观设计方面,bong选择了“弧线方形”的表盘结构,兼顾视觉友好与电子显示效率。“圆形容指针轨迹,但在数字时代,方形更有利于信息展示。”他总结道。
据透露,bong下一步将推出“bong +”产品,进一步拓展腕部设备与智能家居联动的应用边界。尽管尚未明确提出“入口”、“生态”等概念,但从产品策略上看,bong已在尝试构建完整的交互场景。